第八卷 雄鷹入蒼天,北塵飄故卷 第441章 雙軌治政,十年還相
關燈
小
中
大
禁絕太監,內廷如庶常,腐儒們回過味來,頓時覺得天頂空空蕩蕩,無所依憑。
自董仲舒尊儒之後,儒教文人一面幫帝王豎起“君權天授”的法統,一面也借著這法統,靠審度帝王家事來把持權柄,畢竟君國一體,天子無私。天子以道德治天下,私德就影響著天下之治,朝臣必然要插手帝王家事。
宋時英宗濮議之爭,明時嘉靖大禮儀之爭,這是皇帝在跟儒教文人爭老爹,雖各有勝敗,雙方都是大傷元氣。明時萬歷想換太子,也沒爭過朝臣。帝王的老爹、老婆、兒子等等名分問題,往往就是國政之根。
各派人色都以帝王家事為舞臺展開權柄之爭,但往往都是朝臣們占了上風。皇權在華夏同族的結構下,總是難敵團結起來的儒教文人,因為他們把持著道德話語權,所以皇帝不得不靠太監、外戚以及反水的朝臣撐腰。直到有異族作後盾的皇權出現,儒教文人才斷了脊梁,朝異族皇帝五體投地當奴才,滿清皇帝的私事,儒教文人都不敢再發聲。
李肆的訴求,看起來跟滿清皇帝一樣,但手段卻大不相同。絕太監一事,事情就不止是宮闈那麽簡單,沒了太監,內廷降格,李肆所言的“不要君父”也落到了實處。不僅腐儒們感覺失了攀住權柄的藤蔓,連屈明洪這樣的新儒都覺得,李肆這帝王一矮下來,自己竟然沒有了制衡李肆之權的名分出處。
仔細一思量,屈明洪嘶嘶抽涼氣,李肆“變君”,初看起來是直追三代之聖,卻又蘊著秦始皇都難及之獨。不僅是舊儒,他們這些新儒,也從來是以制衡皇權為己任的,如此前景,怎能不讓他心驚膽戰。
他的恐慌還沒擴散開,李肆就燃起了第二把火,李肆說:“還政於相……”
大殿上一片轟然,相是什麽?相就是分君權以治天下。君相共治,那是歷代儒教文人都夢寐以求的聖賢之政。有了相權,就能制衡皇權。
中廷秘書監的秘書們將一份《國朝政制》的冊子發到眾人手中,粗粗一看,文臣們心中的那份狂喜消退。這位皇帝陛下果然是不會平白丟出餡餅的。所謂的“相”,並非古時那種替帝王定奪所有國事的宰相,僅僅只是各管一事的執政而已。
李肆稱帝後,天王府的架構也隨之擡格升位,三廳六科變成了三省六部。原本文臣們還滿冊子找著類似“內閣”這樣的機構,不管是大學士也好,還是執政也好,什麽事都不具體管,但什麽事都要總管,那才是相嘛,可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國政架構。
樞密院是管軍事的,這個是覆宋制,暫且不談。三省竟然是真三省,不是以前的虛三省,實六部,這就很是稀奇了。說是覆古吧,可中書省卻管著工商總署、文教總署、醫衛總署等等,凡是天王府時期的新興事務,都劃拉到了中書省,這完全是舊瓶裝新酒嘛。
中書省和尚書省之分,李肆早有定計。原本天王府的架構就是一套雙軌制,現在不過是放大而已。尚書省承擔的是安定社會的職責,特別註重對國家落後生產力部分的掌控和照管。而中書省則是面向工商、文教、醫衛等新興事業,也就是先進生產力的部分,工作重點在於扶持和監管。
不止在中央是一套雙軌制,現在英華治下的地方也是一套雙軌制。廣東一省行的是官府下鄉體制,而廣東之外各省,還只對明清舊制進行削改,重點放在穩定社會上,並沒有大力推動官府下鄉和工商新制。
行此雙軌制也是權宜之計,在中央,新政還不成體系,舊政皇權影子太重,所以只能暫時分開。而在地方,推行新政的人才不足,管控難以到位,也只能新舊並行。
當然,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隔開新舊,讓新政能盡量減少牽絆,讓廣東借新政吸聚周邊資源,凝聚出華夏轉型的足夠動力,雙軌制也是必須的。
雙軌制畢竟是過渡制度,期間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李肆的關註重點就在這上面。而朝臣們卻是沒認識到如此深度,就顧著去看各自的職責變化。
各自找到了答案,文臣們都一陣頭暈,原本還因自己升了戶部侍郎而滿心自得的屈明洪也像是洩了氣的魚泡,整個人頓時萎靡下來。
六部雖還在,職責卻已面目全非。刑部只管治安捕盜,兵部只管到已改名“衛軍”的內衛,以及軍備雜事,禮部不說了,已是個廟子,原本職權最重的吏部,卻只負責官員檔案和福利,淪為一個清水衙門。而屈明洪所在的戶部,只管田畝錢糧事以及救災撫恤一類的厚生事項,工商之事,一根指頭都插不了。相反,工部卻成了六部中事權最重的一部,除了原本的營造、河工之事,其中的營造從過去只限於皇室和朝廷之事,擴展為治下州縣所有大宗土建工程的管理。
大殿上翻書聲不絕於耳,大家都在找六部被削掉的那些職權,又劃到了哪些部門管,特別是選官、財政和法務事,這可是國政根基。
找到了,選官被歸在了文教總署下,因為科舉事也被劃到了這個總署。財政則是歸在計司,這個計司,跟掌管律法的法司,以及負責溝通三省各部署院寺監的通政司,三司直接跟中廷秘書監對接,也就是說,這三司歸李肆直接管。
普仁殿裏又炸了鍋,如此政務架構,在朝臣們看來,用人、工商財稅乃至國法都歸於李肆本人,而李肆是通過秘書監來掌握國事的,豈不是中廷秘書監成了有實無名的內閣?秘書監人選還是李肆自定,又談什麽還政於相?
“秘書監無紅黃之責,而且朕直管三司,不過是我英華初開的權宜之計……”
李肆所說的紅黃,是說的貼黃和批紅,貼黃是上奏事務由閣臣擬定處理意見,也就是票擬,批紅則是皇帝批示最終結果。
這回答大家都還不滿意,前明按祖制,太監也沒批紅之權,可後面的皇帝說有就有了,於是太監代替皇帝批示奏章,就成了明政一大弊端。
“三司之外,各部署事務,由各部署直接貼黃,各省執相批黑。朕之批紅,只確認批黑可還是否。而且……十年後,尚書省之事,朕亦不再批紅,只保留隨時稽查追溯之權。中書和門下兩省之事,也當在朕有生之年,還政於相。”
接著李肆這麽一說,屈明洪等人就明白了,這確實只是過渡階段的處置,李肆最終還是想讓國政自己運轉起來,皇帝只是擎領大綱。
眾人還在品味,一個大嗓門響起:“陛下所言,可能立約否!?”
李肆一看,是新任應天府知府巴旭起,這位滿清時期的縣丞,現在是管著舊日廣州府,現今英華行在應天府的地方大員。
有這精神就是好事,李肆笑道:“這本《國朝政制》還是初稿,本就是讓你們諫言完善的。朕所言還相之事,也在這書上。待本書修訂完畢,就是國朝政務運轉之制,並非空口白牙的虛話。”
這一言敲定,新儒屈明洪和舊儒梁載琛也傳遞著欣喜的眼神,而看著新舊兩儒的默契交流,李肆也是微微一笑。
權力肯定是要分解的,難不成他還真要學著滿清皇帝,事無巨細,都由他一人而決?英華工商繁茂,日後事務更是千頭萬緒,又怎麽可能全都等著他來處置?
但這分解,就不能是以前那種在磨盤裏來來回回折騰的拆分,而是樹立法制,讓權隨法行,所以他要直掌法司,親自推動法制建設。此外他還要緊握一國財權,時值社會大變革時期,財政穩,一國就穩。
“說是還政於相,其實是還政於法,否則陛下何以直掌法司?這殿上之人,也都算是一時俊傑,竟都沒看透陛下這番用心。”
一直埋頭於律法之事的史貽直對李肆的用心領悟很深,他現在就任法司使,就覺有一番壯闊天地,等著他去盡情揮灑。
“朝臣們制衡君權,看來是要從之前的君憲,後面的政制上去尋了,日後英華國政會是怎樣一番景象,還真是讓人心潮澎湃啊。”
史貽直是小看了這殿上之人,從翰林院調出來,出任門下省給事中副使的唐孫鎬感慨萬千。他所領的給事中負責審核奏章詔書,有封駁之權,但此封駁權比以前的更為細致,重在國政決策的流程監管上,李肆甚至要他負責草擬一部《國朝政律》。
政務機構變革雖有天王府架構打底,並非從頭新起,但終究是要全面細化。這是一樁浩大工程,這一天的聽政會也只是交代綱要,各部署負責人還要進一步修訂規章制度。工作之重,讓朝臣們心中沈甸甸的,都沒太去註意各部門的主官人選。
人才這一項,李肆還是囊中羞澀。三省六部,以及各司監總署,大佬都是天王府老人,眾望所歸,沒什麽大的爭議。還因為分權如此細致,各人一攤事都忙不過來,也提不上什麽嫉權。官職勳爵之事,還要留待後面解決呢。
中書省分設左右丞,左丞彭先仲,右丞蘇文采。尚書省設左右仆射,李朱綬任左仆射,劉興純任右仆射。門下省設左右侍中,左侍中湯右曾,右侍中是段宏時拉出來的一個老家夥……楊沖鬥。五年前楊沖鬥和金啟貞在廣東攪起的府縣風波,還是李肆借勢而上的一道門檻。楊沖鬥最終還是丟官,被段宏時拉入到以前的青田書院,現在的白城書院,就讀書作畫,頤養天年。現在時勢激蕩,段宏時把他勸了出來。
李肆所直掌的三司,昔日的英華銀行行長顧希夷轉任計司使,史貽直任法司使,通政司使是李燦,原本是默默無聞的天王府文書,因為是老李莊人,被李肆拔了出來。加上秘書監主官,同樣是老李莊人的胡松平,以及內廷司諭楊適,李肆的政令一條線全是心腹嫡系。
可沒人敢說李肆任人唯親,新朝砥定,只能多拔親友來用,不僅是放心,關鍵是了解。
所以李肆這一稱帝,連帶往昔親友,也終於一飛沖天。
三個老丈人入朝就太顯眼了,關鳳生、安金枝和嚴敬都沒有得官,但未來肯定要封爵以示榮寵,其他親友就沒這層顧忌。田大由得了中書省將作監之職,這個部門相當於李肆前世的“科技部”。林大樹得了工部侍郎,主管墾田司;何貴得了兵部侍郎,主管車馬司;羅恒得了戶部侍郎,主管厚生司;鄔亞羅在工商總署任副知事,主管工匠事,他的兒子鄔重對做官沒興趣,就埋頭水泥、玻璃的窯工技術研究。
其他老李莊人也各有差事,劉興純的哥哥劉興兆任文教總署知事,原本的蔡郎中蔡確則是醫衛總署知事。至於其他熟人,則視能力和興趣,分布在國子監、門下省都察院以及地方官府等部門裏,後世所謂“李莊滿朝,白城半國”,說的就是這般情形。
審視目前英朝中央官員的背景,李肆嫡系占了一半,科舉而上的治下讀書人占四分之一,滿清官吏占了四分之一,這也是華夏歷代王朝開國時的情形,李肆也難違逆這樁“天道”。只能在梳理好國政流程後,讓這朝臣格局能漸漸自然平和地演變。
政務結構處置告一段落,眾人再將目光轉到另一件事上,這就是樞密院,英華軍權的調理。
軍權是李肆所燒的第三把火,這把火一舉起,文臣們又是兩眼發暈。
第八卷 雄鷹入蒼天,北塵飄故卷 第442章 北方有佳人,一笑能傾城
第三把火是……皇帝親自掌軍。
這不是廢話麽,軍權歷來都是直握在皇帝手裏的,歷代文臣更是不敢讓軍權旁落。
可聽清了具體的制度設計,朝臣們卻覺憋悶不已,以前他們可以透過皇權來把握軍權,現在不行了。軍權是皇帝手中之物,文臣不能碰。
這把火的實質是,文武分途,各不相幹。英朝設樞密院掌軍事,雖會設文人副使,但樞密院屬官都將是武人。一旦處於戰時,另設總帥部,由皇帝親領總帥,分設大都督或者都督負責戰區指揮,統領各軍。
這總帥部,聽起來像是臨時而設,可英華與滿清對峙,還不知未來要花多少年才能盡覆華夏故土,所謂“臨時”,其實就是常設。
英華一朝雖仰仗工商,實質卻是以武起家,武功顯赫。拔高武人地位,文人早有心理準備。但從制度上分立文武,把軍權完全從文人手裏奪走,頓覺難以接受。
不止新舊儒,連湯右曾史貽直甚至巴旭起等人都一個聲音,自古以來,但凡華夏承平之世,都是以文馭武,若任武人把權,還不知會有何等禍患。
範晉此時以文官身份任樞密副使,正是為壓制這種顧慮而作的安撫。他出言反駁道,英華武人,已非舊日武人,英華之軍,性質也跟舊日之軍不同,要說到學問,英華武人以後都會從學堂裏出來,可未必比文人差。
對李肆來說,以文制武是常理,更是前世所處時代的規則。但那時候的文武之分,跟現在的文武之分卻並不相同。而且李肆所掌的軍權,也非傳統意義上的軍權。
接著範晉對軍制作了詳盡解釋,文臣們這才恍悟,原來皇帝只直掌羽林鷹揚等軍,地方衛軍乃至巡警,都不再當是軍,依舊納入傳統的文武相制體系中。
李肆總結道:“我英華非寰宇獨國,內外相別,軍乃國之鐵臂,只用於外。外事由朕獨掌,所以這軍,也只能由朕獨裁。於內之治,當如古時,隨朕還相權時交出。”
範晉更是拉出了一面大旗:“且不論滿清,今世蠻夷環伺四周。我華夏雖有聖賢道教化,然忘戰者必危!強軍謀國利,王道也!於內與民懷仁而治,於外枕戈待旦,淩敵以霸王之威,這就是我英華內聖外王之道!”
這內聖外王一扯出來,大家也再沒話說了,原本英華就是打出來的天下。即便李肆擺出一副以文制武的格局,看範晉搖身一變成了文臣,而黃埔講武學堂第二期也已經開了,招了大批童生,竟是轉文為武,就知道那格局也不是文臣能擠得進去的。
文臣也本就一直擠不進軍事,之前的天王府軍令廳換個招牌,就成了樞密院,這一把火燒得很是順暢。
可意外往往來自內部,眼見天色已晚,李肆就準備宣布散會,範晉躊躇再三,終於朝李肆開了口。
“陛下,諸軍將士求戰心切,不少人正準備上書求北進,北面之事,是否該有個章程?”
李肆哦了一聲,心道準是吳崖那小子帶頭在鬧騰。前幾日召見他們時,那小子在南洋曬得一身發黑,眼神裏滿是戾氣,讓他進黃埔講武學堂補習一下,還滿臉的委屈,當真是個刺頭。
“蕭將軍也寫好了平定江南策,前幾日本想上呈的,可聽陛下的訓誡,又拿了回去修改,陛下看……”
接著範晉這話讓李肆皺了眉頭,事情比他預想的還要覆雜,蕭勝也都按捺不住了?
範晉說到這,下面的朝臣對視一番,都有了默契,紛紛出列拜道:“陛下當吊民伐罪,北進中原,覆我華夏!此乃上順天意、下應民心之大義!”
不管是新儒舊儒,還是心腹嫡系,這一刻都團結在了一起,朝堂呼聲就此顯現。大家都覺得,英華治下,不該只有現在這般疆域,怎麽也得跟滿清劃江而治,才有一國正朔的氣象。
李肆沒說話,就平靜地看住這幫朝臣,對他們的想法一點也不感到意外。待眾人拜起後,他才緩緩開口道:“這國非朕一人所有,也非爾等所有,此事不能光聽朕和你們的意見,還得問問其他人。”
問誰?
自然是問工商,主管工商總署的知事彭先仲很明確地說,工商總會反對北進。原本湖南雲貴江西,乃至半個福建納入治下,工商總會在廣東的本地核心工商就被分薄了話語權,在沒有調理出新的工商權制前,英華治下繼續擴展,對工商而言,並非好事。
彭先仲大道理說得震天響,可下面的實際情況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殿上眾人都有所了解。比如說大鹽商沈家,就靠著向福建鹽商梁家出口粵鹽而獲利頗巨。英華再拓土,把福建變成治下之地,沈家還怎麽賺錢?
在這殿上,彭先仲當然只說面上的話。之前李肆巡視青浦工商總會時,早就明白其中關節。工商總會最怕的還是英華得江南,江南豪商,特別是兩淮鹽商要並入英華,不僅要沖擊英華工商業,手握的金山銀海,還要吞了他們的話語權。
這番前景也不是李肆所願,還不止如此,從英華國政基礎上考慮,他也不想現在北進。至少要等到廣東新政成熟,外圍各省也從舊治並入到新治下,有了足夠的消化能力,再去吞食地盤。而江南之地,他還另有一番料理之策,怎麽也得三五年才能見效。
就如他最初對打天下的規劃一般,得土太急,就得靠舊勢力治理,得土越多,舊勢力沈澱越重,到時候從地方到朝堂全是舊日皇權時代的讀書人,他這英華還談什麽轉型。
但他這心聲卻是不能直接說,只能將工商總會扯出來背黑鍋,在這個時刻,文武之臣都是一個立場,他的盟友只有工商。
不,還不止工商,見著眾人面露不忿之色,或高聲或低語著“惡商無義”、“吝商誤國”、“奸商賣國”,李肆覺得也不能把這黑鍋全栽到工商身上,只好再扯出一個盟友。
“若朕所料不差,北面滿清,年內當有大變,我英華該靜觀其變,再隨需應變……嗯咳,隨機應變!”
李肆這神叨叨一句,還是沒能撫平人心,你這皇帝雖然很是大能,但還沒大能到一語就讓北面滿清大地震的地步吧。
看著朝臣們一臉狐疑的神色,李肆微微笑道:“北方有佳人,一笑能傾城。”
嘴上這麽說,心中卻是沒底。李肆在北面的一番布置,也只是本著一個概率而去的,不可能有十足十的把握。
算算他稱帝已有半月,消息怎麽也該傳到了北面,不知北面康熙是個什麽反應,就在稱帝的同時,他也對北面發出了指示,也不知康熙是不是會如他所願……
就在李肆心中嘀咕不定的同時,北京,帽兒胡同,東岳帝君廟裏,自號“鄔先生”的薛雪正朝身邊軍情處的人吩咐不停。
“把這信不著痕跡地傳進雍王府……”
“去通知葉神醫,該動手了,甘鳳池,你親自去,務必辦好。”
“咱們也收拾停當,這兩日就要見分曉,可不能久呆。”
薛雪這邊忙成一團,西面暢春園澹寧居,太監宮女也是忙亂不堪。
偏殿一側,總管太監魏珠對一個匆匆趕到的宮女低聲叱道:“怎的現在才到!?萬歲爺喚了好半響了!”
宮女惶恐應道:“小晴知錯,現在萬歲爺……”
魏珠急聲道:“萬歲爺又被氣犯了心病,想吃紅茶,只吃得進你泡的,還不快去!”
那小晴眼角含淚地奔進去,魏珠唉聲嘆氣地自語:“南蠻子可真是不安生,當真是要把咱萬歲爺活生生氣死麽……”
說話間朝南面看去,沈沈夜色,天際像是伏著一頭蓄勢待起的噬人巨獸,魏珠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寒噤,趕緊跟著小晴而去。
偏殿寢房裏,康熙正斜靠軟榻,撫胸閉目,臉色青白,雖有宮揉胸拍背,一口氣還是沒順過來。
小晴急急而來,就見書案上擺著幾份奏折,眼角正掃到“李肆”、“亂賊”、“絕明”、“稱帝”等等字眼,心中也是狂跳。
那些個南蠻子,真是忘恩負義,禽獸不如!
小晴一邊張羅著茶水,一邊心中罵著。萬歲爺這些年下來,東征西討,安定了天下,還廣施仁德,人人都稱聖。天底下怎麽還會有造反的人呢?造反就造反吧,現在更是蹬鼻子瞪眼,當起皇帝來了。那什麽李肆,一個鄉野小子,還配當皇帝?真是可笑,他以為他也姓愛新覺羅呀……
這時候康熙才終於緩過一口氣,哆嗦著嗓子罵道:“好……好你個李肆!好你個惡賊!”
最初施世驃、滿保從福建發來八百裏加急,他還不相信,可接著江西湖南方面也傳來急報,他終於是信了。
知道那李肆是要稱帝的,卻沒想到這家夥幹得這麽決絕!直接讓朱明當場還了天命,然後搞個什麽與民相約,去拿了天命。孔尚任去廣東,竟是送給了那李肆一架入雲之梯,李肆之英,已與他康熙之清,在這華夏南北分立。
對自己失算的懊惱,對李肆行事的憤怒,夾在一起沖入心口,又讓他犯了心病。
喝下小晴泡好的紅茶,康熙不耐煩地問:“葉天士呢?怎麽還沒到!?”
康熙犯病的時候,魏珠就著人去找葉天士了,現在大半個時辰過去,還沒見人影。魏珠也急得額頭冒汗,正要親自去查問,一個太監急急沖進來,在屋外園子裏惶急地叩首稟報道:“葉天士已不見人影,屋裏物品雜亂,炕上還有餘溫,該是……”
魏珠當時就覺那天際處的巨獸猛然撲到,啃噬住了他整個心口,該是什麽?該是跑掉了?為什麽跑?葉天士為什麽在這時候要跑,就在李肆驟然稱帝,氣得萬歲爺犯病的時候跑?難道是……
那太監話音直傳內屋,就聽屋子裏咣當一聲脆響,接著是桌椅翻倒的雜聲,再是小晴惶急地叫喚著:“皇上!萬歲爺——!”
魏珠膝蓋一軟,整個人跪了下去,魂魄似乎也透出了頭頂,難道是……葉天士,早早就下了毒!?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自董仲舒尊儒之後,儒教文人一面幫帝王豎起“君權天授”的法統,一面也借著這法統,靠審度帝王家事來把持權柄,畢竟君國一體,天子無私。天子以道德治天下,私德就影響著天下之治,朝臣必然要插手帝王家事。
宋時英宗濮議之爭,明時嘉靖大禮儀之爭,這是皇帝在跟儒教文人爭老爹,雖各有勝敗,雙方都是大傷元氣。明時萬歷想換太子,也沒爭過朝臣。帝王的老爹、老婆、兒子等等名分問題,往往就是國政之根。
各派人色都以帝王家事為舞臺展開權柄之爭,但往往都是朝臣們占了上風。皇權在華夏同族的結構下,總是難敵團結起來的儒教文人,因為他們把持著道德話語權,所以皇帝不得不靠太監、外戚以及反水的朝臣撐腰。直到有異族作後盾的皇權出現,儒教文人才斷了脊梁,朝異族皇帝五體投地當奴才,滿清皇帝的私事,儒教文人都不敢再發聲。
李肆的訴求,看起來跟滿清皇帝一樣,但手段卻大不相同。絕太監一事,事情就不止是宮闈那麽簡單,沒了太監,內廷降格,李肆所言的“不要君父”也落到了實處。不僅腐儒們感覺失了攀住權柄的藤蔓,連屈明洪這樣的新儒都覺得,李肆這帝王一矮下來,自己竟然沒有了制衡李肆之權的名分出處。
仔細一思量,屈明洪嘶嘶抽涼氣,李肆“變君”,初看起來是直追三代之聖,卻又蘊著秦始皇都難及之獨。不僅是舊儒,他們這些新儒,也從來是以制衡皇權為己任的,如此前景,怎能不讓他心驚膽戰。
他的恐慌還沒擴散開,李肆就燃起了第二把火,李肆說:“還政於相……”
大殿上一片轟然,相是什麽?相就是分君權以治天下。君相共治,那是歷代儒教文人都夢寐以求的聖賢之政。有了相權,就能制衡皇權。
中廷秘書監的秘書們將一份《國朝政制》的冊子發到眾人手中,粗粗一看,文臣們心中的那份狂喜消退。這位皇帝陛下果然是不會平白丟出餡餅的。所謂的“相”,並非古時那種替帝王定奪所有國事的宰相,僅僅只是各管一事的執政而已。
李肆稱帝後,天王府的架構也隨之擡格升位,三廳六科變成了三省六部。原本文臣們還滿冊子找著類似“內閣”這樣的機構,不管是大學士也好,還是執政也好,什麽事都不具體管,但什麽事都要總管,那才是相嘛,可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國政架構。
樞密院是管軍事的,這個是覆宋制,暫且不談。三省竟然是真三省,不是以前的虛三省,實六部,這就很是稀奇了。說是覆古吧,可中書省卻管著工商總署、文教總署、醫衛總署等等,凡是天王府時期的新興事務,都劃拉到了中書省,這完全是舊瓶裝新酒嘛。
中書省和尚書省之分,李肆早有定計。原本天王府的架構就是一套雙軌制,現在不過是放大而已。尚書省承擔的是安定社會的職責,特別註重對國家落後生產力部分的掌控和照管。而中書省則是面向工商、文教、醫衛等新興事業,也就是先進生產力的部分,工作重點在於扶持和監管。
不止在中央是一套雙軌制,現在英華治下的地方也是一套雙軌制。廣東一省行的是官府下鄉體制,而廣東之外各省,還只對明清舊制進行削改,重點放在穩定社會上,並沒有大力推動官府下鄉和工商新制。
行此雙軌制也是權宜之計,在中央,新政還不成體系,舊政皇權影子太重,所以只能暫時分開。而在地方,推行新政的人才不足,管控難以到位,也只能新舊並行。
當然,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隔開新舊,讓新政能盡量減少牽絆,讓廣東借新政吸聚周邊資源,凝聚出華夏轉型的足夠動力,雙軌制也是必須的。
雙軌制畢竟是過渡制度,期間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李肆的關註重點就在這上面。而朝臣們卻是沒認識到如此深度,就顧著去看各自的職責變化。
各自找到了答案,文臣們都一陣頭暈,原本還因自己升了戶部侍郎而滿心自得的屈明洪也像是洩了氣的魚泡,整個人頓時萎靡下來。
六部雖還在,職責卻已面目全非。刑部只管治安捕盜,兵部只管到已改名“衛軍”的內衛,以及軍備雜事,禮部不說了,已是個廟子,原本職權最重的吏部,卻只負責官員檔案和福利,淪為一個清水衙門。而屈明洪所在的戶部,只管田畝錢糧事以及救災撫恤一類的厚生事項,工商之事,一根指頭都插不了。相反,工部卻成了六部中事權最重的一部,除了原本的營造、河工之事,其中的營造從過去只限於皇室和朝廷之事,擴展為治下州縣所有大宗土建工程的管理。
大殿上翻書聲不絕於耳,大家都在找六部被削掉的那些職權,又劃到了哪些部門管,特別是選官、財政和法務事,這可是國政根基。
找到了,選官被歸在了文教總署下,因為科舉事也被劃到了這個總署。財政則是歸在計司,這個計司,跟掌管律法的法司,以及負責溝通三省各部署院寺監的通政司,三司直接跟中廷秘書監對接,也就是說,這三司歸李肆直接管。
普仁殿裏又炸了鍋,如此政務架構,在朝臣們看來,用人、工商財稅乃至國法都歸於李肆本人,而李肆是通過秘書監來掌握國事的,豈不是中廷秘書監成了有實無名的內閣?秘書監人選還是李肆自定,又談什麽還政於相?
“秘書監無紅黃之責,而且朕直管三司,不過是我英華初開的權宜之計……”
李肆所說的紅黃,是說的貼黃和批紅,貼黃是上奏事務由閣臣擬定處理意見,也就是票擬,批紅則是皇帝批示最終結果。
這回答大家都還不滿意,前明按祖制,太監也沒批紅之權,可後面的皇帝說有就有了,於是太監代替皇帝批示奏章,就成了明政一大弊端。
“三司之外,各部署事務,由各部署直接貼黃,各省執相批黑。朕之批紅,只確認批黑可還是否。而且……十年後,尚書省之事,朕亦不再批紅,只保留隨時稽查追溯之權。中書和門下兩省之事,也當在朕有生之年,還政於相。”
接著李肆這麽一說,屈明洪等人就明白了,這確實只是過渡階段的處置,李肆最終還是想讓國政自己運轉起來,皇帝只是擎領大綱。
眾人還在品味,一個大嗓門響起:“陛下所言,可能立約否!?”
李肆一看,是新任應天府知府巴旭起,這位滿清時期的縣丞,現在是管著舊日廣州府,現今英華行在應天府的地方大員。
有這精神就是好事,李肆笑道:“這本《國朝政制》還是初稿,本就是讓你們諫言完善的。朕所言還相之事,也在這書上。待本書修訂完畢,就是國朝政務運轉之制,並非空口白牙的虛話。”
這一言敲定,新儒屈明洪和舊儒梁載琛也傳遞著欣喜的眼神,而看著新舊兩儒的默契交流,李肆也是微微一笑。
權力肯定是要分解的,難不成他還真要學著滿清皇帝,事無巨細,都由他一人而決?英華工商繁茂,日後事務更是千頭萬緒,又怎麽可能全都等著他來處置?
但這分解,就不能是以前那種在磨盤裏來來回回折騰的拆分,而是樹立法制,讓權隨法行,所以他要直掌法司,親自推動法制建設。此外他還要緊握一國財權,時值社會大變革時期,財政穩,一國就穩。
“說是還政於相,其實是還政於法,否則陛下何以直掌法司?這殿上之人,也都算是一時俊傑,竟都沒看透陛下這番用心。”
一直埋頭於律法之事的史貽直對李肆的用心領悟很深,他現在就任法司使,就覺有一番壯闊天地,等著他去盡情揮灑。
“朝臣們制衡君權,看來是要從之前的君憲,後面的政制上去尋了,日後英華國政會是怎樣一番景象,還真是讓人心潮澎湃啊。”
史貽直是小看了這殿上之人,從翰林院調出來,出任門下省給事中副使的唐孫鎬感慨萬千。他所領的給事中負責審核奏章詔書,有封駁之權,但此封駁權比以前的更為細致,重在國政決策的流程監管上,李肆甚至要他負責草擬一部《國朝政律》。
政務機構變革雖有天王府架構打底,並非從頭新起,但終究是要全面細化。這是一樁浩大工程,這一天的聽政會也只是交代綱要,各部署負責人還要進一步修訂規章制度。工作之重,讓朝臣們心中沈甸甸的,都沒太去註意各部門的主官人選。
人才這一項,李肆還是囊中羞澀。三省六部,以及各司監總署,大佬都是天王府老人,眾望所歸,沒什麽大的爭議。還因為分權如此細致,各人一攤事都忙不過來,也提不上什麽嫉權。官職勳爵之事,還要留待後面解決呢。
中書省分設左右丞,左丞彭先仲,右丞蘇文采。尚書省設左右仆射,李朱綬任左仆射,劉興純任右仆射。門下省設左右侍中,左侍中湯右曾,右侍中是段宏時拉出來的一個老家夥……楊沖鬥。五年前楊沖鬥和金啟貞在廣東攪起的府縣風波,還是李肆借勢而上的一道門檻。楊沖鬥最終還是丟官,被段宏時拉入到以前的青田書院,現在的白城書院,就讀書作畫,頤養天年。現在時勢激蕩,段宏時把他勸了出來。
李肆所直掌的三司,昔日的英華銀行行長顧希夷轉任計司使,史貽直任法司使,通政司使是李燦,原本是默默無聞的天王府文書,因為是老李莊人,被李肆拔了出來。加上秘書監主官,同樣是老李莊人的胡松平,以及內廷司諭楊適,李肆的政令一條線全是心腹嫡系。
可沒人敢說李肆任人唯親,新朝砥定,只能多拔親友來用,不僅是放心,關鍵是了解。
所以李肆這一稱帝,連帶往昔親友,也終於一飛沖天。
三個老丈人入朝就太顯眼了,關鳳生、安金枝和嚴敬都沒有得官,但未來肯定要封爵以示榮寵,其他親友就沒這層顧忌。田大由得了中書省將作監之職,這個部門相當於李肆前世的“科技部”。林大樹得了工部侍郎,主管墾田司;何貴得了兵部侍郎,主管車馬司;羅恒得了戶部侍郎,主管厚生司;鄔亞羅在工商總署任副知事,主管工匠事,他的兒子鄔重對做官沒興趣,就埋頭水泥、玻璃的窯工技術研究。
其他老李莊人也各有差事,劉興純的哥哥劉興兆任文教總署知事,原本的蔡郎中蔡確則是醫衛總署知事。至於其他熟人,則視能力和興趣,分布在國子監、門下省都察院以及地方官府等部門裏,後世所謂“李莊滿朝,白城半國”,說的就是這般情形。
審視目前英朝中央官員的背景,李肆嫡系占了一半,科舉而上的治下讀書人占四分之一,滿清官吏占了四分之一,這也是華夏歷代王朝開國時的情形,李肆也難違逆這樁“天道”。只能在梳理好國政流程後,讓這朝臣格局能漸漸自然平和地演變。
政務結構處置告一段落,眾人再將目光轉到另一件事上,這就是樞密院,英華軍權的調理。
軍權是李肆所燒的第三把火,這把火一舉起,文臣們又是兩眼發暈。
第八卷 雄鷹入蒼天,北塵飄故卷 第442章 北方有佳人,一笑能傾城
第三把火是……皇帝親自掌軍。
這不是廢話麽,軍權歷來都是直握在皇帝手裏的,歷代文臣更是不敢讓軍權旁落。
可聽清了具體的制度設計,朝臣們卻覺憋悶不已,以前他們可以透過皇權來把握軍權,現在不行了。軍權是皇帝手中之物,文臣不能碰。
這把火的實質是,文武分途,各不相幹。英朝設樞密院掌軍事,雖會設文人副使,但樞密院屬官都將是武人。一旦處於戰時,另設總帥部,由皇帝親領總帥,分設大都督或者都督負責戰區指揮,統領各軍。
這總帥部,聽起來像是臨時而設,可英華與滿清對峙,還不知未來要花多少年才能盡覆華夏故土,所謂“臨時”,其實就是常設。
英華一朝雖仰仗工商,實質卻是以武起家,武功顯赫。拔高武人地位,文人早有心理準備。但從制度上分立文武,把軍權完全從文人手裏奪走,頓覺難以接受。
不止新舊儒,連湯右曾史貽直甚至巴旭起等人都一個聲音,自古以來,但凡華夏承平之世,都是以文馭武,若任武人把權,還不知會有何等禍患。
範晉此時以文官身份任樞密副使,正是為壓制這種顧慮而作的安撫。他出言反駁道,英華武人,已非舊日武人,英華之軍,性質也跟舊日之軍不同,要說到學問,英華武人以後都會從學堂裏出來,可未必比文人差。
對李肆來說,以文制武是常理,更是前世所處時代的規則。但那時候的文武之分,跟現在的文武之分卻並不相同。而且李肆所掌的軍權,也非傳統意義上的軍權。
接著範晉對軍制作了詳盡解釋,文臣們這才恍悟,原來皇帝只直掌羽林鷹揚等軍,地方衛軍乃至巡警,都不再當是軍,依舊納入傳統的文武相制體系中。
李肆總結道:“我英華非寰宇獨國,內外相別,軍乃國之鐵臂,只用於外。外事由朕獨掌,所以這軍,也只能由朕獨裁。於內之治,當如古時,隨朕還相權時交出。”
範晉更是拉出了一面大旗:“且不論滿清,今世蠻夷環伺四周。我華夏雖有聖賢道教化,然忘戰者必危!強軍謀國利,王道也!於內與民懷仁而治,於外枕戈待旦,淩敵以霸王之威,這就是我英華內聖外王之道!”
這內聖外王一扯出來,大家也再沒話說了,原本英華就是打出來的天下。即便李肆擺出一副以文制武的格局,看範晉搖身一變成了文臣,而黃埔講武學堂第二期也已經開了,招了大批童生,竟是轉文為武,就知道那格局也不是文臣能擠得進去的。
文臣也本就一直擠不進軍事,之前的天王府軍令廳換個招牌,就成了樞密院,這一把火燒得很是順暢。
可意外往往來自內部,眼見天色已晚,李肆就準備宣布散會,範晉躊躇再三,終於朝李肆開了口。
“陛下,諸軍將士求戰心切,不少人正準備上書求北進,北面之事,是否該有個章程?”
李肆哦了一聲,心道準是吳崖那小子帶頭在鬧騰。前幾日召見他們時,那小子在南洋曬得一身發黑,眼神裏滿是戾氣,讓他進黃埔講武學堂補習一下,還滿臉的委屈,當真是個刺頭。
“蕭將軍也寫好了平定江南策,前幾日本想上呈的,可聽陛下的訓誡,又拿了回去修改,陛下看……”
接著範晉這話讓李肆皺了眉頭,事情比他預想的還要覆雜,蕭勝也都按捺不住了?
範晉說到這,下面的朝臣對視一番,都有了默契,紛紛出列拜道:“陛下當吊民伐罪,北進中原,覆我華夏!此乃上順天意、下應民心之大義!”
不管是新儒舊儒,還是心腹嫡系,這一刻都團結在了一起,朝堂呼聲就此顯現。大家都覺得,英華治下,不該只有現在這般疆域,怎麽也得跟滿清劃江而治,才有一國正朔的氣象。
李肆沒說話,就平靜地看住這幫朝臣,對他們的想法一點也不感到意外。待眾人拜起後,他才緩緩開口道:“這國非朕一人所有,也非爾等所有,此事不能光聽朕和你們的意見,還得問問其他人。”
問誰?
自然是問工商,主管工商總署的知事彭先仲很明確地說,工商總會反對北進。原本湖南雲貴江西,乃至半個福建納入治下,工商總會在廣東的本地核心工商就被分薄了話語權,在沒有調理出新的工商權制前,英華治下繼續擴展,對工商而言,並非好事。
彭先仲大道理說得震天響,可下面的實際情況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殿上眾人都有所了解。比如說大鹽商沈家,就靠著向福建鹽商梁家出口粵鹽而獲利頗巨。英華再拓土,把福建變成治下之地,沈家還怎麽賺錢?
在這殿上,彭先仲當然只說面上的話。之前李肆巡視青浦工商總會時,早就明白其中關節。工商總會最怕的還是英華得江南,江南豪商,特別是兩淮鹽商要並入英華,不僅要沖擊英華工商業,手握的金山銀海,還要吞了他們的話語權。
這番前景也不是李肆所願,還不止如此,從英華國政基礎上考慮,他也不想現在北進。至少要等到廣東新政成熟,外圍各省也從舊治並入到新治下,有了足夠的消化能力,再去吞食地盤。而江南之地,他還另有一番料理之策,怎麽也得三五年才能見效。
就如他最初對打天下的規劃一般,得土太急,就得靠舊勢力治理,得土越多,舊勢力沈澱越重,到時候從地方到朝堂全是舊日皇權時代的讀書人,他這英華還談什麽轉型。
但他這心聲卻是不能直接說,只能將工商總會扯出來背黑鍋,在這個時刻,文武之臣都是一個立場,他的盟友只有工商。
不,還不止工商,見著眾人面露不忿之色,或高聲或低語著“惡商無義”、“吝商誤國”、“奸商賣國”,李肆覺得也不能把這黑鍋全栽到工商身上,只好再扯出一個盟友。
“若朕所料不差,北面滿清,年內當有大變,我英華該靜觀其變,再隨需應變……嗯咳,隨機應變!”
李肆這神叨叨一句,還是沒能撫平人心,你這皇帝雖然很是大能,但還沒大能到一語就讓北面滿清大地震的地步吧。
看著朝臣們一臉狐疑的神色,李肆微微笑道:“北方有佳人,一笑能傾城。”
嘴上這麽說,心中卻是沒底。李肆在北面的一番布置,也只是本著一個概率而去的,不可能有十足十的把握。
算算他稱帝已有半月,消息怎麽也該傳到了北面,不知北面康熙是個什麽反應,就在稱帝的同時,他也對北面發出了指示,也不知康熙是不是會如他所願……
就在李肆心中嘀咕不定的同時,北京,帽兒胡同,東岳帝君廟裏,自號“鄔先生”的薛雪正朝身邊軍情處的人吩咐不停。
“把這信不著痕跡地傳進雍王府……”
“去通知葉神醫,該動手了,甘鳳池,你親自去,務必辦好。”
“咱們也收拾停當,這兩日就要見分曉,可不能久呆。”
薛雪這邊忙成一團,西面暢春園澹寧居,太監宮女也是忙亂不堪。
偏殿一側,總管太監魏珠對一個匆匆趕到的宮女低聲叱道:“怎的現在才到!?萬歲爺喚了好半響了!”
宮女惶恐應道:“小晴知錯,現在萬歲爺……”
魏珠急聲道:“萬歲爺又被氣犯了心病,想吃紅茶,只吃得進你泡的,還不快去!”
那小晴眼角含淚地奔進去,魏珠唉聲嘆氣地自語:“南蠻子可真是不安生,當真是要把咱萬歲爺活生生氣死麽……”
說話間朝南面看去,沈沈夜色,天際像是伏著一頭蓄勢待起的噬人巨獸,魏珠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寒噤,趕緊跟著小晴而去。
偏殿寢房裏,康熙正斜靠軟榻,撫胸閉目,臉色青白,雖有宮揉胸拍背,一口氣還是沒順過來。
小晴急急而來,就見書案上擺著幾份奏折,眼角正掃到“李肆”、“亂賊”、“絕明”、“稱帝”等等字眼,心中也是狂跳。
那些個南蠻子,真是忘恩負義,禽獸不如!
小晴一邊張羅著茶水,一邊心中罵著。萬歲爺這些年下來,東征西討,安定了天下,還廣施仁德,人人都稱聖。天底下怎麽還會有造反的人呢?造反就造反吧,現在更是蹬鼻子瞪眼,當起皇帝來了。那什麽李肆,一個鄉野小子,還配當皇帝?真是可笑,他以為他也姓愛新覺羅呀……
這時候康熙才終於緩過一口氣,哆嗦著嗓子罵道:“好……好你個李肆!好你個惡賊!”
最初施世驃、滿保從福建發來八百裏加急,他還不相信,可接著江西湖南方面也傳來急報,他終於是信了。
知道那李肆是要稱帝的,卻沒想到這家夥幹得這麽決絕!直接讓朱明當場還了天命,然後搞個什麽與民相約,去拿了天命。孔尚任去廣東,竟是送給了那李肆一架入雲之梯,李肆之英,已與他康熙之清,在這華夏南北分立。
對自己失算的懊惱,對李肆行事的憤怒,夾在一起沖入心口,又讓他犯了心病。
喝下小晴泡好的紅茶,康熙不耐煩地問:“葉天士呢?怎麽還沒到!?”
康熙犯病的時候,魏珠就著人去找葉天士了,現在大半個時辰過去,還沒見人影。魏珠也急得額頭冒汗,正要親自去查問,一個太監急急沖進來,在屋外園子裏惶急地叩首稟報道:“葉天士已不見人影,屋裏物品雜亂,炕上還有餘溫,該是……”
魏珠當時就覺那天際處的巨獸猛然撲到,啃噬住了他整個心口,該是什麽?該是跑掉了?為什麽跑?葉天士為什麽在這時候要跑,就在李肆驟然稱帝,氣得萬歲爺犯病的時候跑?難道是……
那太監話音直傳內屋,就聽屋子裏咣當一聲脆響,接著是桌椅翻倒的雜聲,再是小晴惶急地叫喚著:“皇上!萬歲爺——!”
魏珠膝蓋一軟,整個人跪了下去,魂魄似乎也透出了頭頂,難道是……葉天士,早早就下了毒!?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